宜春市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宜春市政協委員 黃和平
一、宜春市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的基本情況
1.開展紅色文化資源普查,組織開展革命舊址普查。據統計,宜春市現有列入文保單位的革命舊址近百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舊址、秋收起義前敵委員會舊址,以及上高會戰遺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24處,市(縣)級60余處。組織開展館藏革命文物調查。全市館藏革命文物共計國有文物收藏單位11家,總量為917件(套),切實摸清了全市國有文物收藏單位中館藏革命文物的類別、數量、保存現狀和保護需求等基礎信息,為提升革命文物保護展示利用水平打下基礎。組織開展紅色標語普查。全市現存紅色標語187條,其中銅鼓縣122條。認定一類紅色標語77條,二類45條,三類39條,重要紅色標語比例達86%。
2.積極開展了紅色遺址保護。建立和完善了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組織領導體系,建立了“政府主導、部門負責、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市縣(區)鄉(鎮)村四級文物保護網格初步形成。近三年,全市統籌安排革命舊址類文物保護項目7個,共爭取資金1200萬元,市財政連續三年將市級文物保護專項經費100萬元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各縣、市(區)加快革命舊址類文物保護進度,對部分紅色遺址進行了修繕加固,完善了一批紅色文物遺址界碑、消防設施。如萬載縣湘鄂贛蘇維埃舊址,銅鼓縣蕭家祠、萬壽宮,樟樹市毛澤東舊居、清江蘇維埃政府舊址、太平圩會議舊址等得到較好的保護和修繕。
3.發揮紅色文化資源宣傳教育功能。穩步推進紅色文化資源搜集、整理、研究和紅色文化作品的創作,如袁州區水江鄉出版了《水江紅色故事》《永遠的豐碑》《紅色記憶——水江蘇區革命斗爭史話》三本紅色書籍,制作了以水江籍革命烈士黃開泰為原型的電影《三陀古傳奇》。依托各地紅色遺址、紀念館、陳列館,努力推動紅色資源轉化為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教育資源和青少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在清明、建黨、建軍、新中國成立和烈士紀念日等重要節日,廣大黨員干部和學生走進革命舊址、紅色場館,開展參觀、瞻仰和祭掃活動,緬懷革命先烈,接受紅色洗禮,使紅色遺址和紅色場館成為全市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精神文明建設陣地,有效發揮了紅色文化資政育人的作用。
二、宜春市紅色文化資源利用和保護存在的問題
1.紅色革命遺址的保護還有欠缺。2018年宜春市委辦市政府辦出臺了《宜春市紅色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實施方案》,就文件的落實情況來看,紅色資源保護情況不容樂觀:袁州會議舊址至今既無展館又無陳列;銅鼓武曲宮維修加固工作仍未全部完工,奎光書院周邊雖然進行了棚戶區改造,但是環境整治與文物保護要求存在較大差距;我市依附非等級文物建筑上的紅色標語有113條,占全市紅色標語的60%,這些建筑缺乏資金維修,且地處偏僻山區,保存狀況岌岌可危。如銅鼓縣深堝民宅的64條紅色標語集中在一個土坯墻民宅,至今仍有人居住;宜豐縣龍崗村的紅色標語字體大氣,有明確落款,是當地革命史的重要見證,但所依附的土坯房損毀倒塌嚴重,有的只剩下一堵墻。此外,還有一批紅色遺址遺跡沒有被發掘利用,常年人跡罕至,雜草叢生,或陳舊敗落,或正在消失。如高安市聯合村紅軍被服廠遺址、紅軍醫院遺址等。
2.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還有欠缺。全市還缺乏對紅色文化進行專門研究的官方、民間機構和人員,對全市紅色文化的研究缺乏系統性,整體性,對袁州會議等重大歷史事件和宜春籍重要歷史人物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沒有深入探究對中國革命的意義和影響,對民間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沒有統一進行收集整理。雖然宜春市各地也編纂過一批紅色檔案資料和創作過一批紅色文學作品、圖書、舞臺劇目等。但總體來看,精品佳作不多,尤其是市場認可度高、影響力大的紅色文藝創作精品佳作更是少之又少。各地文藝創作演出團體對紅色教育資源的內涵挖掘還不夠深入、特點提煉不夠,文藝創作沒有生動性和吸引力,缺乏品牌效應。同時傳播載體單一,展現形式單一,大多停留在遺址參觀、圖片展示和櫥窗式實物陳列等模式,沒能深挖精神層面無形的紅色教育資源,更形不成整合全部紅色資源的巨大優勢。參觀者停留在聽和看的較淺層面,體驗感不強,沒有入腦入心,對受眾吸引力較弱。
3.紅色文化品牌的影響力還有欠缺。宜春是革命老區,1.78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革命史跡,秋收起義、湘鄂贛蘇維埃政府和紅一方面軍轉戰宜春各地都被寫入了中共黨史,值得大書特書,但由于缺乏系統的整合和強力的宣傳,至今沒有形成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紅色文化品牌,與宜春革命的歷史貢獻和地位不相匹配,銅鼓秋收起義這面“鼓”擂得還不夠響,宜春紅色故土的名片擦得還不夠亮。現有大多縣市并未將革命史跡遺跡的保護、開發和利用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統籌規劃、合理整合,也未能與當地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秀美的自然風光及社會發展建設結合起來。文物保護、旅游休憩、紅色文化宣傳、革命精神傳承以及社會發展之間缺乏緊密結合,難以形成獨特的有影響力的品牌。
4.紅色文化資源與全域旅游結合還有欠缺。全市全域旅游正蓬勃興起,但是多是以綠色生態游、古色人文游、溫泉養生游、鄉村度假游等形式為主,紅色精品旅游尚未形成規模,紅色文化資源更多的賦予宣傳教育的職能,直接帶動經濟發展的能量不足。全市目前只有銅鼓秋收起義紀念地是4A級景區,萬載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舊址、上高會戰舊址群仍是3A級景區。客觀上,紅色文化資源存在分布廣、位置偏僻等特點,如銅鼓全縣68處革命舊址,僅有5處位于城區。紅色旅游景點大多交通不便、基礎配套設施落后,致使在面對全域旅游熱潮時,在吃、住、行、娛、購、游等方面的綜合配套服務設施落后的問題凸顯了出來。主觀上,各地對于紅色旅游的資源發掘、開發利用、項目建設的重視程度的差別較大,整合聯動性不強。大部分縣市紅色景區、景點未能很好地與當地自然資源、風土人情相結合,削弱了其經濟利用價值,導致旅游線路缺乏市場吸引力,以至宜春紅色旅游在全省市場份額不高。
三、對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的幾點建議
1.加大對革命遺址的保護力度。保護是利用的前提,革命遺址是不可再生的歷史遺跡,必須加大保護力度。一是要加強對列入文保單位革命遺址的保護。要嚴格落實文物屬地管理責任,用好用活上級文保專項資金,督促主體責任單位落實本級財政文物修復資金,加快對革命遺址開展保護性修復和利用,做到有原址、有陳列,有條件的還要開辟專題紀念館。當前,要結合袁州古城建設,盡快恢復袁州會議舊址原貌,開設專題展覽和陳列,對水江鄉小洞村革命遺址群和劉梓華故居開展維修加固,并掛牌保護;盡快完成銅鼓武曲宮維修加固、奎光書院底層建筑修復和周邊環境整治工作。二是對其他革命遺跡遺址開展普查定級。對其他各類革命遺址資源進行全面調查,科學分類,系統管理,對有開發利用價值的要落實專人進行保護,防止人為破壞和自然侵害,并積極向上申報為文保單位。三是將革命遺址遺跡保護納入到鄉村振興規劃之中。針對大部分革命遺址位于農村的現狀,各地在實施鄉村振興規劃時,要將革命遺址的保護納入工作部署,安排專項資金,對有歷史價值的民居、碑塔、遺跡等開展妥善保護,維持其原始風貌,防止一拆了之或自然毀損,對紅色資源較集中的村莊、鄉鎮給予資金、項目傾斜,打造成紅色村莊、紅色小鎮。
2.加強對宜春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和傳播。一是成立宜春紅色文化研究會。宜春市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紅色文化研究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成立宜春紅色文化研究會可謂正當其時,宜春紅色文化研究會可以采取民辦公助的方式,廣泛邀請高校學者、史志部門和社會機構參加,定期出版刊物,適時召開座談會、研討會,對中央蘇區、湘鄂贛蘇區、湘贛蘇區在宜春建設發展的歷史進行挖掘整理提煉,對宜春黨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代表人物、宜春本土紅色故事進行系統整理,深入挖掘宜春紅色文化資源的底蘊。二是積極開展紅色文化創作。鼓勵和引導全市各級各類文藝創作演出團體深入紅色文化重點區域體驗生活和采風編創,以紅色遺址遺跡、紅色建筑設施、紅色歷史文物、重大歷史事件、重要黨史人物為主題,創作一批凸顯地域特色、具有較高水準的紅色文學作品、圖書典籍、影視作品、網絡文藝精品等。如開展“紅色歌舞下基層”創作展演;建黨100周年主題書法、美術展和紅色詩詞大賽等。三是做好紅色文化的傳播。紅色是宜春的底色,在對外推介時要將紅色與綠色、古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讓世人既知宜春歷史久、生態好,又曉宜春土地紅。要利用建黨100周年、秋收起義紀念日、袁州會議90周年等特殊時間節點廣泛宣講紅色文化,積極運用各種傳播手段,針對受眾的思想行為特點,加強對新媒體的傳播作用,增強紅色文化傳播的故事性、趣味性、互動性。要全面開展公職人員紅色教育,在全市黨校領導干部培訓教學推出“黨校第一課”,讓學員專門學習重溫宜春革命的崢嶸歲月。要將紅色遺址開辟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市青少年每年至少接受一次紅色教育,培養一批紅領巾講解員,通過走進紅色遺址、聆聽紅色故事、參觀紅色文物,傳承好紅色基因。
3.做大做強秋收起義干部學院。江西省相繼成立了井岡山干部學院、甘祖昌干部學院、方志敏干部學院,已成為各地開展黨員干部培訓的有效途徑和紅色文化的響亮品牌。目前,秋收起義干部學院于2018年12月在銅鼓掛牌。建議宜春市委市政府將秋收起義干部學院作為宜春市紅色文化品牌的龍頭,堅持高標準設計、高品位建設、高規格推進,立足宜春、放眼全省乃至全國,力爭通過3至5年左右的努力,把秋收起義干部學院打造成全國聞名的黨員干部黨性教育基地和紅色文化品牌。當前,要加快秋收起義干部學院新院區的籌建,加快教學樓和學員樓等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提高接待能力;要開發一批精品課程和特色線路,增強課程體驗感;要加強師資力量的配備,建立“名師庫”,聘請省委黨校、市委黨校的一些知名教授學者以及老黨員或者黨史研究人員作為兼職教師進行授課;要擴大對外合作辦學,加強與湘鄂贛邊兄弟縣市區的合作,探索構建紅色教育培訓區域聯動機制,共同打造紅色教育培訓聯合體;要依托秋收起義干部學院和各地的黨校、紅色文化教研基地大力開展紅色旅游從業人員、紅色文物講解員分級專門培訓,為弘揚紅色文化提供人才支撐。
4.促進紅色文化與全域旅游的深度融合。一是創建一批紅色旅游精品線路。根據宜春市紅色資源分布情況,全市有兩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值得重點打造:即銅鼓-文家市-井岡山“重走秋收起義之旅”省際四日游精品路線和萬載仙源—銅鼓幽居—宜豐黃沙—奉新石溪—靖安的市內“湘鄂贛革命根據地之旅”。各縣市區要結合紅色資源情況,將各紅色景點串聯起來,適時開發出“紅色一日游”等短途旅游項目。二是開展紅色旅游景區提升工程。有計劃、有重點地推進紅色旅游項目開發,不斷加大景區配套接待服務設施建設力度。做精銅鼓秋收起義紀念地、萬載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舊址、上高會戰舊址群三個全國紅色經典旅游景區,早日將萬載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舊址、上高會戰舊址群提升打造為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各地要從景區建設、區域交通、行業監管、服務質量、合作宣傳等各方面進行深入合作,實現各地景點、交通、服務的無縫對接,形成合力,共同發展。同時,要大力爭取國家在規劃和資金上給予傾斜和扶持,通過精心打造包裝一批紅色旅游建設項目,爭取納入國家紅色旅游總體規劃和重點項目建設,獲得紅色旅游發展專項資金支持。三是將紅色旅游和脫貧攻堅結合起來。學習借鑒井岡山等地紅色旅游項目,開展“紅軍的一天”體驗式的旅游,游客住農家屋、穿紅軍衣,吃農家糧,讓當地群眾從傳統的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從事旅游商品制作和銷售、開辦農家樂,共享紅色旅游產業的發展紅利,努力探索旅游產業富民的模式。要積極助推宜春市紅色文創產業發展。充分借助互聯網資源,通過電商平臺運營宜春紅色文創產品,積極探索“紅色+電商”的產業發展新模式,開創創意增收新途徑,引導文化消費。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