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和“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工作任務。近年來,宜春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記住鄉愁”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民宿產業高質量發展,靖安縣民宿產業規范經營和管理改革被評為“中國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縣域案例”二十佳(全省唯一)和2023年度江西省全面深化改革優秀案例。在近期召開的全國文化和旅游政策法規工作會議上,“江西省靖安縣建立引導扶持管理機制 推動民宿產業精品化特色化”獲評文化和旅游部2022-2023年度文化和旅游領域改革創新優秀案例。
截至目前,全縣共有民宿829家,床位26000余張,其中中高端民宿100余家,床位2700余張,直接從業人員1.5萬人。2023年,全縣鄉村旅游共接待游客374.6萬人次,同比增長23.7%,實現鄉村旅游綜合收入18.2億元,同比增長22.3%。
一、主要做法
1.堅持優化營商環境頂層設計,科學統籌發展。針對民宿產業分布零散、發展無序、品牌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從頂層設計入手,通過定規劃、建標準、強品牌,把準民宿產業發展方向。一是優化產業發展模式。以公共品牌打造、要素支撐、設施完善、豐富體驗為重點,大力實施“十百千萬”工程,即:推動打造10個民宿集群、100個特色民宿村落、1000家品質民宿、10000張品質民宿床位,促進民宿產業規模化、品質化發展。重點打造了中源避暑、寶峰禪韻、三爪侖知青三個特色小鎮,初步形成了中源客家避暑、三爪侖運動休閑、寶峰禪韻養生、城郊休閑體驗等民宿集聚區。二是培育“母子”品牌體系。創建“靖安人家”民宿區域公用“母品牌”,引導鼓勵民宿主打造自主“子品牌” ,對獲評丙級(三星級)以上的民宿在縣內連鎖開設第二家的予以重獎,著力構建以“靖安人家”民宿區域公用品牌為核心、自主品牌為支撐的“母子”品牌體系,先后打造了沐光源宿、茶灣山水、石頭村等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民宿品牌。引進品牌民宿投資人投資建設了水岸邊、山口的院子等高端民宿進行示范引領。三是成立行業協會。成立了全省第一家縣級民宿協會及鄉村民宿協會,強化行業規范和行業自律,全面提升全縣民宿項目的標準規范水平和服務水平。四是整合資源合力推進。整合各部門、各鄉鎮的涉農、涉水、涉旅、涉林等部門資金和政策,統一整合資金、統一安排項目、統一使用資金,確保資金使用、項目建設優先傾斜民宿產業發展,全面完善民宿集群、民宿村落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體驗業態。近兩年來,整合各類資金5500萬元設立靖安縣民宿產業專項發展基金,各商業銀行提供民宿發展信貸支持近3億元。投入資金近10億元,建設了42個民宿示范莊和157家休閑鄉村產業園、96個鄉村旅游點。
2.堅持優化營商環境標準引領,提升發展水平。針對民宿產業管理失序、競爭無序等問題,從行業自律、宣傳營銷、等級評定、服務提升等方面入手,創新民宿運營模式,助力產業蓬勃有序發展。一是制定行業規范標準。先后制定了《靖安民宿管理辦法(試行)》《靖安普通民宿必備項目規范》《靖安民宿等級評定評分細則》《靖安民宿辦證流程》《靖安民宿聯勘聯審辦理流程》《關于加強中源鄉民宿規范管理的實施意見》《中源鄉民宿等級評定評分細則》等一系列行業規范標準,努力做到標準先行,提升品質。二是執行行業規范標準。建立靖安民宿等級評定委員會,按照《靖安民宿等級評定評分細則》,對全縣范圍內“四證”齊全的民宿進行等級評定,評定出銀宿級150家、金宿級71家、白金級6家。三是參與省級標準制定。參與省文旅廳制定《民宿集聚區要求與評定》省級地方標準,并擬由省級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搶占標準制定高地,形成行業地位。
3.堅持優化營商環境產品創新,激發產業動能。一是創新搭建智慧化管理平臺。聘請專業公司, 搭建“靖安人家”民宿產業智慧管理平臺(“宿管家”),錄入全縣民宿信息上線運行,為民宿運營提供宣傳、咨詢、預訂、投訴等全流程服務。二是推行“閑房入股”運營模式。截至目前,累計盤活村集體用房、閑置農房154間,讓100余畝閑置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充分發揮效益,每年帶動村集體增收超過5萬元。三是設立專項營銷資金。加大政府引導性宣傳資金投入,鼓勵民宿業主通過抖音、小紅書、微信等新媒體積極開展自主宣傳,縣財政根據民宿業主年度宣傳投入和年度平均入住率排名情況予以獎勵。比如,網紅民宿“水岸邊”去年“五一”期間僅咖啡單日銷量即破千杯,營收達3萬多元。
4.堅持優化營商環境政策保障,夯實產業基礎。聚焦民宿產業貸款難、用地難、引才難等瓶頸,持續完善系列扶持機制,以 “真金白銀”的實招、硬招為產業發展加油助力。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臺了《靖安縣推進“十百千萬”工程,打造省級民宿集聚區實施方案》《靖安縣推進“十百千萬”工程,打造省級民宿集聚區若干扶持措施》,出臺了36條過硬的干貨措施扶持民宿產業發展,掀起了靖安民宿產業招商、建設、運營熱潮。二是優化民宿開辦審批流程。整合文旅、農業農村、公安等部門職能,實行“聯勘聯審聯辦”制度,全流程做好服務,有效推進全縣419家民宿辦齊“四證”,走在全省前列。三是創新推出“民宿貸”。制定出臺《靖安推進“民宿貸”實施方案》,縣財政投入2000萬元設立“民宿貸”。結合等級評定進行貼息貸款扶持,持續撬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積極投資民宿產業,目前已發放1700萬元“民宿貸”貸款,撬動社會資本7000多萬元。四是建立“民宿管家”培訓基地。以培育“靖安人家”民宿勞務品牌為目標,聯合南昌交通學院、靖安職業中學等學校和培訓機構共同打造“民宿管家”培訓基地,培養專業管家,推動靖安民宿向標準化、特色化、品質化方向發展。
二、取得成效
1.優化營商環境帶動了產業升級。民宿產業發展帶動了鄉村旅游繁榮,進一步整合了文化、旅游、農業、林業等資源,促進了“文旅+”“+文旅”等多產業融合發展,加快了文旅產業結構和增長方式調整。
2.優化營商環境更新了發展模式。推進民宿產業“十百千萬”工程,把過去數量多,但品質低、體驗少、關聯差的民宿產業狀況,通過發展民宿集群、民宿村落,提升建設標準、增加體驗業態、促動產業融合、注重運營效果,真正做到以“民宿+”為平臺,形成關聯多產業發展,聚集多消費環節的民宿產業發展模式,實現全縣民宿產業數量和質量雙提升。
3.優化營商環境提升了產業地位。根據靖安縣資源稟賦,把民宿產業從過去的配套產業,明確為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之一來抓,打造休閑度假型的民宿產業目地,促動各項要素資源向民宿產業聚攏和配置,促進民宿產業長效、健康、快速地高質量發展。
4.優化營商環境促進了鄉村振興。以民宿產業為平臺帶動和輻射,全縣共有近790戶農戶通過新建、改建、提升、返鄉創業等途徑發展民宿產業,尤其中源鄉70%的農戶都參與旅游服務,帶動全縣農民就業1.4萬余人,戶均增收超過4萬元,其中還解決了1000余脫貧人口就業問題,占全縣脫貧人口的20%,真正實現了在家門口賺錢,讓民居變民宿、群眾變老板。
5.優化營商環境改善了鄉村環境。通過發展民宿產業,特別是狠抓產業集群和品質民宿,全面提升了鄉村旅游環境,資源更精致了,體驗更豐富了,服務更有品了,打造了一個全新、高質的度假式鄉村旅游環境。
三、改革經驗
1.注重系統謀劃。深化政府職能部門的系統思維和謀篇布局能力。一是成立全縣民宿產業領導小組。成立了由縣委書記、縣長任雙組長的靖安縣民宿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由文廣新旅、農業農村、市監、住建、衛健、公安、消防和有關鄉鎮等部門單位組成,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統籌推進產業發展;二是明確產業定位。提出要像抓工業一樣抓好民宿產業發展,把民宿產業確定為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之一;三是成立民宿協會。成立全省第一家縣級民宿協會和鄉鎮民宿協會,引導民宿業主互幫互助、抱團發展、規范發展,實現全縣民宿產業從規模到質量雙提升。
2.運用市場主體。發揮市場在旅游民宿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引進了大野山居、村頭芳、溪真等國內知名民宿品牌,強化各類文化和旅游產業的市場主體地位。發揮市場調節篩選機制,增強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深度與廣度。充分調動社會各方積極性,堅持共建、共享、共融,讓發展成果惠及全社會。一是組建了一個平臺。成立鄉投公司,搭建“兩山平臺”,整合、收儲全縣各鄉鎮和村集體的零散資源,將部分集體土地、閑置宅基地用于發展民宿項目;二是“閑房入股”運營模式。由縣鄉投公司牽頭,收儲整合全縣各鄉鎮和村集體的零散閑置房屋、山林、河塘等資源用于發展民宿項目,讓“空心房”變“致富屋”。三是推行集體土地入市試點。為了大力發展民宿產業,靖安縣爭取到了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的機會,把大量的農村閑置房屋和空閑地有序盤活,解決投資民宿的用地合法合規性和用地緊缺性問題。
3.引導集聚發展。走精品化、特色化、集聚化的發展道路。一是集聚發展,啟動了民宿產業“十百千萬”工程,打造10個民宿集聚區,推動民宿產業由過去的散、小、弱、差向標準化、規范化、精細化、集聚化發展;二是強化扶持。2023年出臺了《靖安縣推進“十百千萬”工程 打造省級民宿集聚區的實施方案》《靖安縣推進“十百千萬”工程 打造省級民宿集聚區的若干扶持措施》《靖安縣推進“民宿貸”實施方案》,從用地、營銷、業態等九個方面進行大力扶持。三是部門協作。由縣民宿辦充分統籌文旅、農業農村、鄉村振興、水利、林業、公安、住建、消防等多部門資金和項目,集中傾斜發展民宿產業。并實行多部門“聯勘聯審聯辦”機制,由民宿辦牽頭,一站式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