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宜春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文廣新旅系統步履不停、踔厲奮發,“三拼三促”抓落實,全力以赴促發展,譜寫了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新篇章,繪就出宜春“詩和遠方”的美好新畫卷。
一、2022年主要成績
一是文藝創作成果豐碩。在全省率先實施國有文藝院團改革,設立正科級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市采茶劇團,促進地方文藝創新發展,創作了一批接地氣、聚人氣的文藝作品,在第八屆江西藝術節系列賽事中斬獲87個獎項,獲獎數量和等級創歷史最好成績。其中采茶戲《明月山的崽》獲第十二屆江西玉茗花戲劇節最高獎(優秀劇目獎),高安的《紅色貨郎》獲優秀編劇獎、導演獎、優秀表演獎。打造月亮文化IP的動漫電影《奔月》首支預告片正式亮相。
二是公共服務提質增效。應急廣播工作居全省第一,并作經驗推廣,入選省委宣傳部文化體制改革攻堅行動基層觀測點。一批圖書館、文化館新館建成開放,新建城市書房(文化驛站)11個。文化活動推出云展覽、云直播、云課堂等線上服務新平臺,獲點贊、效果好。2022年全市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美術館累計服務群眾1894萬人次,其中組織群眾文化活動6419場(次),線上服務681萬人次。建成全市景區游客預約平臺,2家景區獲全省首批智慧景區。
三是遺產保護卓有成效。袁州古城墻遺址被認定為晚唐五代至南宋時期,是江西省經科學考古發掘最早的包磚城墻遺址。樟樹國字山墓葬成功入選中國社科院年度“六大考古發現”。銅鼓、萬載入選首批全省文物保護利用示范縣創建名單,樟樹創建省級中醫藥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成功獲批。萬載古城景區入選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選項目名錄,萬載湘鄂贛革命舊址群保護利用、樟樹太平圩舊址保護利用獲全省十佳革命文物保護優秀案例。萬載和宜豐分別成功舉辦第三屆中國儺文化傳承發展研究學術研討會和熊雄生平與革命實踐研究理論研討會。公布第八批市級非遺(紅色主題)代表性項目,1人獲評國家級優秀傳承人,6人獲評江西省優秀傳承人。
四是市場復蘇勢頭強勁。出臺《宜春市促進旅游消費獎勵辦法》,開展“百城百夜”文旅消費季活動,發放文旅消費券1.36億元;推出宜春文旅一卡通,用戶突破10萬張,帶動文旅消費22億元;成功舉辦全市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和第十六屆月亮文化旅游節,不斷釋放文旅消費潛力,2022年全市接待游客和旅游綜合收入分別達11739.55萬人次和1078.39億元,增幅位列全省第二。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33個,在建項目51個,總投資767.77億元。2023年2月袁州松鼠部落建成正式開園,彌補了中心城區大型親子樂園的空白。
五是品牌創建成效顯著。靖安成功創建江西省首批“風景獨好”旅游名縣,明月山舊雨新知民宿獲評全國甲級民宿(全省僅三家),樟樹三皇宮、上高大觀老街、靖安西門古街成功創建省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明月山棲隱谷景區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豐城洪州窯碗泥嶺成功創建省級工業遺產旅游基地。創評國家3A級旅游景區4家,省4A級鄉村旅游點2家、省3A級鄉村旅游點4家。中國旅游商品大賽獲2銀1銅佳績。
六是宣傳推廣成功“出圈”。圍繞“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文旅品牌,在線上線下策劃推出“宜常來,春常在”“夏一站,宜春游”“秋攝盛宴,宜春游”“趣宜春,享冬游”四季文旅活動;投入2000萬元開展多樣化旅游宣傳精準營銷,成功在長沙、成都等地舉行旅游專場推推薦會,重點宣傳溫泉、避暑、滑雪、焰火、非遺、露營、夜游等辨識度高的文旅產品,不斷刷新網絡熱度;明月山冰雪季十上央視新聞,樟樹市在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你所不知道的樟樹》系列報道,央視二套《旅游攻略》專題報道靖安縣旅游工作等等,大力提升了我市文旅品牌的市場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七是市場監管規范高效。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出臺《宜春市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事項指導目錄》,明確執法事項170項,做到執法不越位、不缺位。推行首違不罰柔性執法制度,通過“有溫度的執法”助企紓困,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提振市場發展信心。1案例被文旅部評為“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典型案例,宜春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獲全國查處重大侵權盜版案件有功單位,在全省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崗位練兵技能競賽中榮獲團體一等獎,并將代表江西省參加全國團體決賽。宜春市“掃黃打非”辦和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獲省“掃黃打非”先進集體。
八是全面從嚴治黨縱深推進。堅持政治引領,牢固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將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作為黨組會第一議題、中心組學習首要內容。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后,全系統迅速掀起學習貫徹宣傳熱潮,持之以恒在學懂弄通做實上用力,堅定捍衛“兩個確立”,自覺做到“兩個維護”。深化“五型”政府建設,致力打造模范機關,扎實開展好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十周年“回頭看”活動。打造“文旅融合黨旗紅”黨建品牌,建立完善每周學習有講壇、每月學習有主題、每季學習有活動制度,全面提升了黨員干部的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
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是疫情對文旅行業的影響在持續;二是文旅融合發展不深;三是文旅基礎設施存在短板;四是景區景點品質不高;五是文化遺產活化利用不夠;六是文化文藝人才青黃不接、旅游管理和宣傳營銷人才奇缺等問題。需要我們在下一步工作中努力克服和改進。
二、2023年工作任務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市推進文化旅游強市建設走深走實的關鍵之年。今年全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游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扎實開展“比創新、爭先行,比攻堅、爭先鋒,比效能、爭先進”的“三比三爭”活動,全力搶抓新一輪發展機遇,不斷開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新境界,確保全市文廣新旅工作進入全省第一方陣,為加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宜春貢獻文旅力量。
(一)圍繞文藝精品戰略,緊扣時代要求,著力提升文藝創作質量。
一是大力提升文藝作品質量。抓好重大現實題材、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新時代發展題材、國家重大戰略題材等重點選題的創作生產,推出一批“有生氣”“接地氣”“聚人氣”的精品力作。
二是不斷深化藝術傳播交流。繼續打磨提升采茶歌舞劇《明月山的崽》,積極申報國家、省級文藝精品資助項目;創排一批優秀舞臺精品劇目,組織參加第八屆江西藝術節優秀成果展演、江西文化藝術基金成果展演展覽等活動;開展對外及對港澳臺文化交流與旅游推廣項目征集活動,打造宜春對外交流精品庫,講好宜春故事、傳播好宜春聲音。
三是持續推進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全面落實《宜春市關于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的實施方案》,加快推進“一縣一團”建設,實現國有文藝院團縣域全覆蓋;參加第五屆江西省優秀青年戲曲演員展演比賽,進一步推動地方戲曲振興發展和文藝人才隊伍發展壯大。
(二)圍繞文化惠民工程,緊扣群眾期盼,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效。
一是抓硬件建設,夯實服務文化根基。加快推進全市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新館建設;實施“公共文化新空間”行動計劃,高標準打造十大精品城市美書房、24小時智慧圖書館、文化驛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推進數字文旅建設,提升文化場館和旅游景區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策劃舉辦宜春美術館五周年學術活動年系列活動。
二是抓惠民活動,打通共享“最后一公里”。開展“大地情深”優秀群眾文藝作品巡演、贛鄱群星獎、“書香贛鄱”全民閱讀、千鄉萬村鬧新年等基層文化惠民活動,完成送戲下鄉、農村(32166場)及中心城區(200場)公益電影放映工作任務。廣泛開展宜春市“十縣百藝·星火宜春”優秀群眾文化團隊和“百姓舞臺名角”評選活動,評選出一批扎根基層的優秀群眾文化團體、一批深受群眾喜愛的舞臺明星。
三是抓文化振興,推進文化在基層生根發芽。開展“最美基層文化人”學習宣傳活動,樹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先進典型。加大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培養力度,抓好鄉鎮(街道)、村(社區)優秀文藝骨干和文化館(站)業務骨干培訓。創新開展文化志愿服務,引導文藝小分隊和民間文藝帶頭人開展未成年人、老年人、農民工等特殊群體的文化惠民活動,樹立10個基層工作者先進典型。
(三)圍繞優秀文化傳承,緊扣發展要求,著力提升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實效。
一是開展調查定級讓文化遺產“數得清”。啟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兩線”圖譜資料收集,推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空間信息納入各級國土空間規劃試點。扎實開展第三批宜春市文物保護單位認定公布工作,啟動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做好第九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準備工作。繼續開展靖安老虎墩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編制袁州古城墻遺址的保護規劃并啟動遺址保護工程。
二是推進“掛牌”保護讓文化遺產“留得住”。推動宜春市博物館、樟樹市博物館、高安市博物館申報國家一級博物館,豐城市博物館申報國家二級博物館。推進縣級文物安全監管平臺全覆蓋,進一步強化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公示制度,全面提升文物安全防護水平。做好革命文物示范縣創建工作,支持銅鼓縣、萬載縣開展全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示范縣創建,順利通過省文物局評估驗收。
三是深挖價值內涵讓文化遺產“用得好”。實施吳城遺址、筑衛城遺址保護利用工程,推進吳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創建和筑衛城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加快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樟樹濱江沿線文化保護傳承項目建設。開展“宜春文物瑰寶”宣傳推廣活動,評選“十大鎮館之寶”,講述好、展示好、傳播好宜春文物故事。做好非遺工坊建設助力鄉村振興和申報評審工作,評選10家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非遺工坊和典型案例。
(四)圍繞文旅融合發展,緊扣動能集聚,著力提升產業發展能級。
一是做實文旅項目。加快推動袁州古城、華強方特熊出沒等51個在建文旅項目,強化服務保障,推動項目早日建成、早日見效。建立市、縣兩級重點文旅企業項目庫,進一步增強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精準度。
二是做活文旅業態。持續做好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創建,支持樟樹三皇宮等景區創建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承辦好第六屆江西旅游消費節,實施好文旅消費季“三百行動”(“百縣百日”“百城百夜”“百企百創”),開展好“十縣百集·消費宜春”“十縣百碗·宜春味道”“十縣百宿·度假之城”等系列活動,全力打造一批旅游休閑街區、文旅消費集聚區、旅游民宿集聚區,培育“吃住行游購娛”等文旅消費業態。
三是做精文旅品牌。支持靖安三爪侖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推進“風景獨好”旅游名縣、名村(鎮)、名景區“三名”創建及各類品牌創建復核檢查工作;培育高星級(四星、五星)旅游飯店和高等級(甲級、乙級)旅游民宿,全力打造一批有吸引力的文旅品牌。整合宜春文旅資源,探索推進宜春全域產業化研學旅游發展,推出一批研學旅游點、特價研學路線、研學優惠活動等,打造“宜學宜游”的文旅研學品牌。制定全市旅游業“微改造、精提升”工作方案,評選“十大典型案例”,打造一批精小美文旅IP,進一步提升宜春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五)圍繞做旺旅游人氣,緊扣流量密碼,著力提升宜春文旅品牌形象。
一是要微植入。抓好線下場景的植入。優化傳統媒體“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旅游廣告的投放,科學安排在江浙滬、粵港澳、湖南湖北等周邊重要客源市場及高鐵、航空等媒體的廣告投放,持續擴大宜春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充分借力新媒體精準營銷,深化與今日頭條、抖音、知乎、小紅書、嗶哩嗶哩等新媒體合作,加大新媒體營銷力度,打造特色營銷品牌。
二是要巧推廣。堅持以特色資源為支撐,把綠色生態、紅色文化和地域特色等資源優勢轉化為景區品牌優勢,以自身影響力的提升帶動全市品牌影響力的整體提升。引導各地各景區巧借外力、加強聯動、抱團營銷,形成打造“宜春多勝游”品牌的強大合力。推出一批滿足市場需求的研學游、鄉村游、自駕游、禪意游等精品線路。
三是要強策劃。開展“十縣百禮·宜春好禮”優秀文創設計大賽、“宜春最受歡迎十大景區”評選、選拔一批代表宜春文旅形象推介官、推出“春季踏青美食、夏季漂流避暑、秋季秋游露營、冬季溫泉滑雪”等一系列做旺旅游人氣帶動消費活動。傳承創新辦好全市文化和旅游產業大會和第十七屆月亮文化旅游節,推動萬載花炮節和百合節、樟樹藥交會、靖安生活節、奉新獼猴桃文化旅游節等一批地方特色節會活動常辦常新,持續深化文旅消費融合,推動以節造勢、以節聚客、以客促旅。
(六)圍繞廣電新聞出版工作,緊扣強基固本,著力提升輿論引導能力。
一是持續推進應急廣播建設。推動奉新縣縣級平臺建設,確保2023年全市縣級應急廣播平臺建設實現全覆蓋。加快推進農村應急廣播終端建設,實現每個行政村不少于5個終端的達標率。
二是全面加強行業監管。針對廣播電視播出機構,要嚴格執行節目三審、重播重審、違規節目處理等處罰制度,堅決做到不觸底線、不踩紅線,確保導向安全、播出安全、網絡安全、設施安全。加強對轄區內的出版發行單位和印刷企業進行年度核驗統計、實地檢查,加大對線上出版物銷售網點的監管力度,全力保障新聞出版市場健康穩定有序。
三是深入推進專項整治。建立健全打擊非法衛星地面接收設施專項整治“社會監督巡查員”工作制度,規范境外衛星電視傳播秩序。開展“劍網行動”等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查處各類侵權盜版案件。
四是大力促進創新發展。組織評選2022年度宜春市廣播電視獎,并積極推薦特色鮮明、主題正確的優秀作品入選江西省優秀廣播電視節目和網絡視聽節目重點原創作品項目庫。扎實推進作品版權登記。
(七)圍繞厚植發展優勢,緊扣守正創新,著力提升行業治理水平。
一是深化綜合執法改革。積極推進柔性執法,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提振市場發展信心;持續提高審批效率,優化市場準入服務,全面應用全國文化市場技術監管與服務平臺,進一步縮短法定審批時限。
二是整頓規范市場環境。完善信用監管,進一步建立健全誠信退賠工作機制,開展首批全國文明旅游示范單位及省級文明旅游示范單位創建。嚴厲查處未經許可經營旅行社業務、組織“不合理低價游”等違法違規行為,切實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三是推動市場轉型升級。支持文化場所開發商務培訓、拓展訓練、電子競技、旅游推廣、快遞寄存、線下體驗等服務。開展文化資源合理性利用和轉化,推動景區開展沉浸式文娛,探索和引導文化演藝團體進景區“唱游宜春”,進一步豐富文化旅游產品供給。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