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主要指標增長迅速。2016年,宜春共接游人數5298.67萬人次,同比增長37%;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31.38億元,同比增長43.4%。5A級景區明月山共接待游客650萬人次,同比增長44.2%;門票收入52304萬元,同比增長43.1%。
(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一是產業發展向全域全時轉變。今年,我市宜豐縣繼靖安、銅鼓之后,成為國家第二批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靖安三爪侖獲評省級旅游度假區,昌銅高速全域旅游示范帶逐漸成型,昌銅沿線四縣精心編制規劃,全面優化整合配置周邊交通、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各類要素,樹立“大交通、大配套、大服務”的發展理念,將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從景點景區拓展到全域,力爭樹立江西省全域旅游發展標桿。二是產業集約化趨勢加強。全市旅游業在打好基礎,練好內功的基礎上,不斷向高端化、品質化、精細化、集約化方向發展,立足細節,明確重點,補齊短板。在全市旅游客運方面引入競爭機制,成立了明月山旅游集團和旅游車隊,大力降低旅游消費成本;協調各縣市加快建設旅游集散中心等基礎服務設施。2016年宜春市廁所革命列入申報計劃新建改建137座,目前93座已經完工投入使用,24座正在建設逐步完工,全市旅游服務水準不斷提升。三是產業業態更加豐富。大力發展自駕游、定制游、研學游等產品的開發力度,加強與農業、工業、商貿等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不斷延長產業鏈條,開發新業態產品。靖安引進并開工建設了投資5000萬元的三爪侖大梓房車露營基地項目,全市87家旅游商品生產企業研發推出特色旅游商品300余種,在2016年全省旅游產業博覽會上“明月山硒溫泉噴霧”、“‘日德’手工包”、“‘顏控’硒泉玻尿酸原液”和“‘奔步’竹制充電寶”等彰顯宜春特色旅游商品攬獲多個大獎。
(三)項目建設穩步推進。2016年,新簽約18個旅游項目,合同資金104.9億元。10億元以上的項目兩個,分別是投資15.7億元的樟樹丁仙湖健康養生旅游度假區和投資10億元的奉新梧桐灣生態休閑園。新開工項目12個,總投資68.22億元,如投資47億元的宜豐天寶古城綜合開發旅游項目,投資6億元的袁州區湖崗臺、投資2億元的上高蒙山尚和農業園,投資1億元的樟樹樹花養生谷項目。新竣工項目7個,投資總額14.1億元。在建旅游項目70個,投資規模519.8億元,進資額58.83億元。此外,我委作為直接招商引資單位,還引進了投資3億元的靖安寶峰法云綜合文化旅游產業園和投資1億元的明月山二十四橋明月園兩個旅游項目。
(四)品牌創建成果豐碩。袁州區獲評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靖安三爪侖旅游度假區獲評省級旅游度假區;明月山溫湯鎮獲評省旅游風情小鎮;靖安三爪侖鄉、銅鼓大塅鎮獲評省生態旅游示范鄉鎮;銅鼓湯里森林旅游度假區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銅鼓大溈山景區、豐城和美陶瓷博物館景區、上高九峰景區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袁州新康府莊園、湖崗臺山莊成功創建市級鄉村旅游點,明月山溫湯鎮水口村、袁州鴻玉生態農莊、樟樹凌云山莊、靖安寶峰鎮毗爐漁家民宿村和水口鄉象湖灣生態園、奉新梯田谷景區、奉新星苑生態園和圓夢山莊、上高天澤園農場、銅鼓排埠鎮永豐村、萬載涂泉塘農莊11家單位成功創建縣級鄉村旅游點。樟樹山水灣農莊成功創建特色三星級農家旅館。
(五)規劃體系日益完備。今年,我們相繼完成了《宜春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修編)、《宜春市旅游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宜春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專項規劃》、《昌銅高速生態經濟帶旅游專項規劃》的編制和專家評審工作,靖安、銅鼓、宜豐等地也編制完善了本地區旅游產業總體規劃或專項規劃,下一步將重點抓好規劃落地工作,構建市、縣與旅游景區完整的旅游規劃體系,做到市、縣規劃一盤棋。
(六)旅游營銷效果明顯。密集開展了袁州區梔子花節、萬載百合花節、花博園燈展、湖崗臺荷花節等特色節慶活動70余場,吸引近程游客100余萬人次。與天涯社區合作舉辦了宜春旅游游記攻略網絡征集大賽,共收集到各類攻略游記、圖片作品600多個,總點擊量近100萬次,總曝光率為3億次。相繼赴青島、長沙、烏魯木齊、南昌、杭州、廣州等多地開展營銷活動,宣傳覆蓋人群約300萬人次,市場效果明顯。特別是今年我市還迎來了臺灣佛光山轄屬的香海旅行社組織首個信眾禪修團到我市體驗“跟著祖師參禪去”系列禪修旅游產品,境外市場開拓前景看好。宜春多勝游微信、微博、宜春旅游政務網等新媒體利用全省旅游新媒體排名前三的影響力,對各類節慶活動及時宣傳擴散,發表旅游信息報道1000余篇,微信450余條,微博2750多條。明月山機場五條航線總計起降架次4618架次,旅客吞吐量431589人次,平均客座率87.9%,今年為經明月山機場抵離的900個航空旅游團隊兌付獎勵資金350余萬元。
(七)市場環境持續向好。聯合工商、公安、交通、食藥監、質監、電視臺、報社等部門在春節、五一、國慶等關鍵節點,開展旅游市場綜合整治和安全生產檢查,對部分縣(市、區)旅游市場情況進行了明察暗訪。累計組織行政執法人員20多人次,檢查企業131家,抽查導游59人次,查處違法違規旅游企業3家,累計受理旅游投訴25起,投訴率同比下降10%,結案25起,結案率為100%,為游客協調理賠及退貨金額共4萬余元,維護了旅游者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凈化了旅游市場秩序。
二、當前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成熟景區還較缺乏。雖然我市擁有較為豐富的旅游資源,但真正稱得上成熟景區依然只有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和靖安三爪侖景區。而且目前我市僅有的9個4A級景區也存在配套設施不完善、市場競爭力不足等問題,這對于我市整體打造旅游目的地極為不利。
(二)項目推進難。項目是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目前,列入全市重大項目調度的旅游項目有68個,投資規模512.5億元,但實際進資額只有總投資額的十分之一左右。有的縣市至今仍然拿不出幾個上規模的旅游項目。在項目的引進和推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土地指標、資金投入、政策落實、配套建設、人才匱乏等制約因素,導致一些好項目、大項目建設進展緩慢。有些縣市區招商基礎差,招商項目停留在簡單介紹,立項、報批、用地、可研等方面準備不足,項目招商的可談、可簽、近期建設性大打折扣。
(三)景城融合有待推進。明月山的5A是我市旅游產業的金字招牌,但目前而言其對中心城區的產業拉動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很多游客“到明月山不到宜春”“知明月山不知宜春”,景區影響力還沒有很好地轉化為對中心城區三產的拉動。
(四)區域合作有待加強。從全市各縣區看,由于旅游發展水平的均衡和客源市場的差異性等原因,各縣市區在旅游產業發展上少有合作,在統一開發、統一宣傳等方面做得不夠。從與周邊地市的合作方面看,贛西三市2013年就成立了旅游合作聯盟,但是由于聯盟沒有綜合協調、統籌管理等職能,合作僅限于開展一些營銷活動上,發行贛西重點景區聯票等一些惠民措施落地難。
(五)鄉村旅游支持力度有待加大。“十三五”期間,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是各級政府的重點工作之一,其中發展產業脫貧被擺在首要位置。宜春擁有廣闊的農村腹地,自然風光秀美,鄉村旅游扶貧應當是較好的產業扶貧途徑。但在目前而言,全市還沒有完全形成產業發展共識,各級黨委、政府對鄉村旅游政策、資金支持還不到位。
三、2017年工作安排和打算
1.抓項目招商。加大旅游項目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包裝并引進旅游新業態、旅游演藝、旅游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的項目,各縣市區力爭完成1個億元以上旅游項目招商任務。對現有重大旅游項目進行梳理,刪除長期停工、沒有進展的旅游項目,重新建立全市重大旅游項目庫,定期進行進展調度,并召開一次全市旅游重大項目現場調度會。
2.抓品牌創建。全面推進明月“一區兩鎮”相關工作。以靖安三爪侖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為龍頭,力爭年內創建2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30個省A級鄉村旅游點。建立旅游品牌創建評審專家庫,對全市A級旅游景區、鄉村旅游點實行不定期暗訪,提升景區(點)服務質量。
3.抓鄉村旅游。結合旅游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旅游風情小鎮”和江西省A級鄉村旅游示范點創建工作。制定鄉村旅游“百鄉千人”培訓計劃,組織經營人員赴鄉村旅游發達地區學習先進經驗。
4.抓產城融合。充分發揮明月山5A品牌效應,著眼“旅游+城市”,推進明月山景區與中心城區融合發展,真正形成“主客共享,宜居宜游,城中有景,城即是景”的旅游城市發展格局,帶動中心城區三產發展。
5.抓市場營銷。加大赴外宣傳營銷頻度和媒介廣告投放密度,大力叫響宜春旅游品牌。特別要創新手段,聯合旅游景區、飯店、旅行社等涉旅企業共同舉辦更多有溫度、接地氣的旅游營銷活動,力爭吸引更多的市外游客到我市觀光游覽,力爭攪動“宜春人游宜春”的客源市場。
6.抓智慧旅游。積極對接國家“互聯網+”戰略布局,推廣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主要以智慧旅游建設為中心,搭建智慧旅游公共管理與服務平臺,引導企業加快智慧旅游建設,提升游客對宜春旅游服務的滿意度,同時實現對旅游管理的大數據化,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