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訂稿征求意見稿)
為貫徹落實《江西省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贛府廳明〔2021〕65號)和《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贛府廳發〔2022〕8號)文件精神,推進文化旅游強市建設,結合我市實際,經市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及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貫徹落實市第五次黨代會精神,聚焦“作示范、勇爭先”目標要求,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加快推動雙“一號工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深化推進文化和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建設文化旅游強市,助推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二)發展思路。圍繞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主線,踐行“讓中心城區強起來、讓縣市區跑起來、讓大宜春立起來”發展思路,重點打造生態綠城、月亮之都、禪宗圣地、溫泉之鄉四張名片,不斷擴大“宜春多勝游”品牌影響力。著力“調結構、提品質、優布局、深融合、促消費、亮品牌”,創新文旅發展理念,優化旅游產品供給,增強旅游發展動力。按照“一核引領、三極拉動、四帶串聯”發展布局,開展存量景區“微改造精提升”行動,全面提升現代旅游業體系。
(三)工作目標。以打造國內外知名的康養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為目標,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文旅消費業態不斷豐富,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創建成效顯著,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江西省“風景獨好”旅游名縣等高等級品牌取得新突破。到2025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占消費支出比重達到6%,旅游接待人數和旅游綜合收入年均增長11%和13%左右,旅游總收入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持續提高,不斷增強人民群眾旅游幸福感和獲得感。
二、主要任務
(一)提升旅游產品供給
1. 深度發展康養旅游。打造溫湯硒泉康養旅游中心,以明月山溫湯旅游度假區為核心,依托國家首個世界溫泉健康名鎮、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品牌優勢,提升明月山溫湯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整體品質,完善同濟明月山國際健康醫學中心、溫湯熱敏灸中醫藥養生小鎮配套設施建設。打造樟樹中醫藥康養旅游中心,擦亮樟樹“中國藥都”品牌,加快形成以閣皂山景區“探藥源”,岐黃小鎮、中醫藥博物館“訪藥史”,中國古海景區“享藥趣”,三皇宮文化旅游街區“做藥療”“品藥膳”,中藥材市場“購藥材”為主題的中醫藥文化體驗游線路,深挖“藥都”中醫藥文化內涵,提質中醫藥健康旅游產品,培育中醫藥特色旅游商品,營造城市中醫藥文化氛圍。合理開發利用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打造一批森林康養基地。充分利用明月山、三爪侖、天柱峰、百丈山、玉華山等優質避暑旅游氣候資源,打造避暑康養旅游勝地。持續創建“中國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等品牌,積極引導發展紅色修德養廉、禪修道養等文化康養產品。全面繁榮康養旅游市場,將我市建成全國一流的康養宜居勝地。(責任單位:市文廣新旅局,市衛健委,市自然資源局,市林業局,市教體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管委會)
2. 全面發展度假旅游。著力提升明月山溫湯、靖安三爪侖、銅鼓湯里、高安巴夫洛生態谷、靖安東白源等旅游度假區品質,完善重點景區、度假區、鄉村、城市等休閑度假設施,開發山地休閑度假、濱水休閑度假、鄉村休閑度假、都市休閑度假等專項度假旅游產品,適度發展冰雪旅游度假產品,加快打造一批旅游度假區、度假酒店群,支持銅鼓湯里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力爭培育宜春特色度假勝地。(責任單位:市文廣新旅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教體局,市林業局,市水利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宜陽新區管委會、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管委會)
3. 持續發展生態旅游。依托武功山脈、九嶺山脈優質的生態和文化旅游資源,加大對明月山、銅鼓、宜豐、奉新、靖安豐富的山水林田湖草開發利用,大力發展生態型科普研學、自然教育和度假旅游項目,重點對森林康養、溫泉養生、休閑度假、生態研學、高山避暑等資源進行開發,建設成為湘鄂贛邊區域避暑勝地。拓展生態旅游發展空間,協同推進生態旅游協作區、生態旅游示范區、生態旅游目的地、生態旅游精品線路、國家生態風景道等相關項目和品牌建設,打造最美生態旅游目的地。(責任單位:市文廣新旅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教體局,市林業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管委會)
4. 提升發展鄉村旅游。推進鄉村旅游精品化、品牌化、產業化,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積極改造景區周邊及沿線鄉村環境,充分利用古村古鎮、田園景觀、農耕文化、民俗風情等資源,打造一批特色鮮明、要素齊備、吸引力強的鄉村旅游精品景區。推動靖安、明月山、宜豐、高安、銅鼓、奉新等鄉村旅游聚集區提檔升級,發揮其融合、輻射和帶動作用,建設一批富有地域特色的鄉村旅游風光帶。大力發展精品民宿、鄉村主題酒店、精品農莊、田園綜合體,推進鄉村旅游消費升級。(責任單位:市文廣新旅局,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市監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宜陽新區管委會、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管委會)
5. 融合發展文化旅游。挖掘提煉古城古鎮古街古村古遺址、博物館紀念館及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文化內涵,打造一批具有宜春文化標識的旅游演藝節目。大力推動非遺項目、地方戲曲、贛菜名店進景區街區。講好宜春故事,打造文旅故事IP、形象IP、產品IP。推進萬載古城、樟樹三皇宮、靖安西門古街、上高大觀老街等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及省級特色文化街區建設。(責任單位:市文廣新旅局,市委宣傳部,市住建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宜陽新區管委會、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管委會)
6. 創新發展紅色旅游。推進紅色旅游與鄉村旅游、研學旅游、生態旅游等融合發展。打造贛湘邊紅色文化旅游中心,加大革命遺址保護和紅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升萬載仙源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舊址、銅鼓秋收起義紀念地等全國、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區品質,利用銅鼓武曲宮及奎光書院、萬載仙源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舊址、袁州會議舊址、袁州水江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等紅色旅游資源,大力發展紅色研學旅游,打造紅色教育培訓“宜春品牌”。推進紅色旅游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建設一批紅色旅游精品區,積極融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責任單位:市文廣新旅局,市委宣傳部,市委組織部,市委史志辦,市教體局,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管委會)
7. 加快發展城市旅游。實施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街區和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工程,謀劃創建歷史文化名城,打造城市名片。大力推進市旅游集散中心、袁州古城復建、華強方特熊出沒系列項目建設,建設一批主題鮮明、亮點突出、功能互補的文旅消費核心商圈,推動文旅商、游購娛深度融合。引導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商圈、文化園區、文旅街區規劃打造一批融合藝術展覽、非遺體驗、文創商店、精品書店、游戲演藝、主題影院、特色餐飲、運動休閑等參與性和體驗性的文化旅游業態,提升城市旅游產品開發和旅游服務的多樣性、趣味性與互動性,大力引進文體商旅休閑娛樂一站式消費集聚地,豐富城市夜市、夜秀、夜宵、夜購、夜展等業態,打造中心城區旅游目的地。(責任單位:市文廣新旅局,市委宣傳部,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宜陽新區管委會、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管委會)
8. 培育發展文旅新業態。鼓勵引導景區景點、文化園區、主題公園、文化場所等利用文化資源開發沉浸式體驗項目,推動在商業網點建設一批數字展館、虛擬景區等數字文化和旅游體驗設施。推出一批特色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創建一批省級研學旅行示范基地。提升明月山國家體育旅游精品景區品質,大力推進農耕健身、冰雪運動、探險露營、登山攀巖、水上運動等體育旅游體驗項目建設,積極謀劃環昌銅生態經濟帶自行車拉力賽,打造中心城區至明月山的國際全程馬拉松賽事品牌。加大電競、網紅直播、劇本殺等社交業態布局,大力提升發展數字虛擬游,引導自駕車旅居車旅游、冰雪旅游、戶外探險旅游、商務會展旅游、工業旅游、影視旅游等新業態新產業有序發展,進一步豐富旅游產品。(責任單位:市文廣新旅局,市委宣傳部,市科技局,市教體局,市水利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市大數據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宜陽新區管委會、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管委會)
(二)創新宣傳推廣模式
1. 推出旅游精品線路。充分發揮各地區域聯動作用,推出明袁上萬(明月山、袁州、上高、萬載)休閑度假游、昌銅四縣(靖安、奉新、宜豐、銅鼓)生態康養游、豐樟高(豐城、樟樹、高安)特色研學游三條文旅資源特色明顯的旅游線路。抓住四季核心文旅資源,推出春賞花品茶、夏研學避暑、秋賞月參禪、冬滑雪泡泉等一批特色旅游線路,促進自駕游、研學游、家庭游市場發展。(責任單位:市文廣新旅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林業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管委會)
2. 創新主題節慶營銷。將宜春月亮文化旅游節、靖安生態漂流文化節、奉新獼猴桃文化旅游節、銅鼓冰雪節、萬載花炮百合文化旅游節等,打造成省內外一流的節慶品牌。整合政府、企業和媒體資源,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全新節慶推廣模式和市縣聯動節慶體系,通過線上線下同步宣傳營銷,創新節慶活動,策劃一批體驗感強、參與度高、影響力大的主題營銷活動,不斷提升宜春文旅知名度和美譽度。鼓勵各類市場主體開辦藝術節、電影節、音樂節、電競節、動漫節、博覽會和書畫展等活動,形成熱點不斷、種類紛呈的節慶氛圍。(責任單位:市文廣新旅局,市商務局,市委宣傳部,市林業局,市廣播電視臺,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宜陽新區管委會、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管委會)
3. 形成立體宣傳矩陣。充分利用戶外媒體、廣播、電視、報紙、官方網站等媒介形態加強宜春文旅品牌、產品和要素宣傳。深化與抖音、微信、微博、今日頭條、小紅書等新媒體合作,運用文字、圖片、音頻、短視頻、微電影等方式進行全網數字化、可視化、矩陣化宣傳營銷,全方位傳播宜春文旅品牌。(責任單位:市文廣新旅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宜陽新區管委會、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管委會)
(三)推動文旅科技融合
1. 完善智慧旅游建設。持續推進宜春文旅云平臺迭代升級,完善全市智慧旅游監管平臺建設。積極創評省級智慧景區,完善4A級以上景區在線預約預訂、分時段預約游覽、流量監測監控、科學引導分流、非接觸式服務、智能導游導覽等建設,支持景區運用數字技術充分展示特色文化內涵,打造數字博物館、數字展覽館等,提升景區智慧旅游體驗。鼓勵和支持各地提升智慧旅游建設水平,有效整合全市旅游相關數據信息,構建以數據支撐、科技引領、業態創新、跨界融合的智慧旅游服務體系。(責任單位:市大數據局、市文廣新旅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管委會)
2. 探索科技賦能應用。積極推動5G、AI、VR等新技術在文旅場景的廣泛應用,推進沉浸式文旅體驗項目,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實施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領性的旅游科技創新項目。積極引導數字文創產品開發與利用,打造一批文旅數字IP項目。加快現代科技輔助旅游紀念品設計與營銷,強化新技術、新裝備在旅游業中的應用,培育一批文旅裝備制造業優勢品牌和示范企業,創建一批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責任單位:市文廣新旅局,市委宣傳部,市財政局,市大數據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宜陽新區管委會、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管委會)
(四)提升旅游服務質量
1. 提升景區基礎設施。開展景區達標提升行動,推進景區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嚴格按照“精品化、特色化、標準化、人性化”要求,全面提升改造通景公路、景區公路、游步道、索道棧道、觀景平臺、廊亭椅凳、標識系統、旅游廁所、停車場、游客中心、水電管網、環衛設施、智慧旅游、應急救援、景觀風貌等基礎設施,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提高景區安全保障能力。(責任單位:市文廣新旅局,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利局,市交通運輸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林業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宜陽新區管委會、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管委會)
2. 提升旅游服務水平。加強導游、景區管理員、星級飯店服務員的規范管理和培訓,提高從業人員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建立信息反饋系統,高效處理游客的投訴。切實提高旅游安全預防和處置能力,有效規范旅游秩序和嚴防各類安全事故。引導和激勵A級旅游景區、星級飯店、旅行社、在線旅游企業、鄉村旅游點、等級旅游民宿等旅游市場主體不斷提升旅游服務管理質量,提高個性化、多樣化、定制化服務能力。(責任單位:市文廣新旅局,市人社局,市應急管理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宜陽新區管委會、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管委會)
3. 打造“誠信旅游市”。推進旅游法治建設,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推動旅游市場規范發展,提高旅游從業者和服務對象的法律意識,維護旅游消費者合法權益。提升監管質量,推進信用分級分類監管。推動先行賠付機制深入實施,加快建立覆蓋市、縣兩級的旅游誠信退賠機制,成立旅游誠信退賠中心,設立旅游專項理賠金,明確在重點旅游景區及游客集散地設立旅游法庭、警務室及旅游調解委員會等旅游爭議調解機構,進一步加強聯合執法。(責任單位:市文廣新旅局,市發改委,市市監局,市財政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宜陽新區管委會、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管委會)
(五)完善旅游要素支撐
1. 培育特色餐飲住宿品牌。響應江西省贛菜品牌計劃,各地培育至少1桌特色菜,開展宜春市富硒美食節、“宜春游·好食在”十縣百碗旅游美食推廣活動,推動我市贛菜名品、名店、名節等進景區,引導知名贛菜正餐和小吃企業到景區發展,鼓勵贛菜、米粉節慶活動與景區聯動,豐富景區優質餐飲供給,形成“美景+美食”融合發展局面。對接引入知名品牌酒店,重點建設文化主題酒店、親子度假酒店、鄉村休閑酒店等,培育高品質住宿品牌。積極打造“民宿+非遺”“民宿+藝術”“民宿+書屋”“民宿+民俗”“民宿+美食”等新業態,推動民宿產業集群化發展。(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文廣新旅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宜陽新區管委會、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管委會)
2. 推動旅游商品高品質開發。舉辦“宜春有禮”創意設計大賽,鼓勵具備條件的文化文物單位在確保文物安全前提下與景區景點、文創街區、創意設計機構等深度合作,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鮮明地方特色的文創品牌,各地培育至少1套具有地方元素和市場吸引力的旅游文創商品。積極發展文創商店、文創街區、文創集市、文創展會,拓展線上線下文創產品營銷網絡。重點扶持大型旅游商品生產企業、旅游商品交易中心、文化創意園區建設。(責任單位:市文廣新旅局,市委宣傳部,市商務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宜陽新區管委會、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管委會)
3. 構建“快進慢游”交通網絡。推動4A級以上景區與機場、高鐵站公共交通無縫對接,爭取通往景區公路增設一批觀景臺、驛站、自駕車旅居車營地等設施,提升高速公路服務區自駕游服務和休閑功能。完善夜間公共交通服務,延長公共交通末班車的運營時間,提供精準串聯旅游景點的旅游專線等差異化服務。支持打造入宜公路服務區旅游文化驛站。推進旅游業與民航業融合發展,推動中心城區重點景區開通至機場的景區直通車,助力“引客入宜”。(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文廣新旅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宜陽新區管委會、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管委會)
4. 打造多元文化娛樂業態。積極引入國內文娛頭部企業,努力探索“文娛+”融合發展新模式。加強文娛產業“內容至上、IP為王”特質,優化業態布局和產業生態。支持市文化藝術中心引進高雅藝術,明月千古情創新編排演藝項目,中心城區努力新增一個沉浸式、交互式主題演藝項目。鼓勵鼓樓商圈、潤達夜市街區、秀江沿江街區三大示范街區,與周邊文旅休閑景點融合互促,優化中心城區文娛業態布局和產業生態。加大信息技術與文旅產業的融合,嘗試將沉浸式劇本娛樂、動漫影視研學、體育運動賽事、音樂歌舞演藝、特色首店經濟、情境式實景娛樂等多種業態融入到旅游場景中,創造文娛體驗新活力。(責任單位:市文廣新旅局,市委宣傳部,市商務局,市教體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宜陽新區管委會、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管委會)
(六)做大旅游市場主體
1. 培育龍頭文旅企業。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文旅產業發展的投入,支持文旅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培育一批具有原創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品牌文旅企業。加強重點文旅產業上下游資源整合,推動文旅產業數字化轉型,支持各縣市區培育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做優,支持小微文化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推動總量上規模、質量上水平。(責任單位:市文廣新旅局,市委宣傳部,市發改委,市國資委,市金融辦,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宜陽新區管委會、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管委會)
2. 立足產業招大引強。圍繞文旅關鍵領域,突出產業鏈補鏈強鏈延鏈,聚焦重點領域和新業態,創新招商機制,堅持招大引強,找準行業頭部企業、上市公司,用好各類旅游推廣、招商推介、文旅博覽會等活動平臺,舉辦文化旅游投融資合作暨重大項目推介專場活動,吸引大型文旅企業來宜投資項目。(責任單位:市文廣新旅局,市委宣傳部,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宜陽新區管委會、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管委會)
3. 打造標桿品牌項目。突出發揮“世界溫泉健康名鎮”品牌宣傳效應,加快明月山溫泉生態康養產業項目建設,全面構建“山上山下互補,溫湯洪江互補”的全域發展格局,將明月山打造成世界溫泉康養與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支持“風景獨好”旅游名縣靖安繼續叫響“有一種生活叫靖安”,靖安三爪侖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銅鼓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和“風景獨好”旅游名縣,樟樹創建國家中醫藥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等標桿品牌。(責任單位:市文廣新旅局,市委宣傳部,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管委會)
三、強化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是推進旅游產業發展的責任主體,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文旅產業發展領導機制,著力解決旅游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各地主要領導要把旅游產業發展作為“一把手”工程,定期研究部署、督促落實,對引進大企業、大平臺和重大項目采取“一事一議”。建立市領導掛點聯系重點旅游項目機制,優選一批旅游項目納入市重點項目進行統籌調度。(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管委會)
(二)加大政策支持。支持各地探索旅游綜合用地開發模式。對在城鎮開發邊界以外的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建設用地,依據建(構)筑物占地面積及必要的環境用地等點狀布局,依法依規供應土地。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工作,實現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進一步激活農村土地要素市場。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大旅游財政投入。引導金融機構、政府基金和各類融資平臺在不增加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前提下,對符合條件的項目,加大支持力度,鼓勵風險投資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等積極參與文旅項目開發建設。擴大文旅企業經營責任險覆蓋范圍,推進使用保險替代質量保證金試點工作。積極探索文旅項目開展特許經營權、收費權和應收賬款質押等擔保類貸款業務,做好“文企貸”“文旅貸”“專項債”配套金融服務。鼓勵社會資本設立文化旅游發展基金。(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文廣新旅局,市委宣傳部,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金融辦,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宜陽新區管委會、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管委會)
(三)獎勵品牌創建。
1. 資源開發類。對新創評的國家5A、4A、3A旅游景區,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500萬元、50萬元、20萬元;對新創評的國家級和省級旅游度假區,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300萬元、50萬元;對新創評的國家級、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50萬元、20萬元;對新創評的省5A、4A、3A級鄉村旅游點,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50萬元、20萬元、5萬元;對新創評的國家級和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30萬元、10萬元。對新創評的國家級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給予一次性獎勵50萬元,新創評省級紅色研學旅游示范基地、紅色旅游服務示范景區,給予一次性獎勵20萬元。
2. 產業融合類。對新創評的國家級和省級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旅游休閑街區,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50萬元、20萬元;對新創評的國家級和省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工業遺產旅游),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30萬元、10萬元;對榮獲國家級大賽金獎、銀獎的旅游商品(含文創產品),分別給予獲獎企業一次性獎勵10萬元、5萬元。
3. 縣級區域類。對新創評的國家級和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100萬元、50萬元;對新命名的“風景獨好”旅游名縣命名縣、候選縣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100萬元、30萬元。
4. 接待服務類。對新創評的省Ⅲ、II、I級智慧景區,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50萬元、20萬元、5萬元。對新獲評的五星級、四星級、三星級旅游飯店,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50萬元、30萬元、5萬元。對新獲評的甲級、乙級、丙級旅游民宿,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50萬元、10萬元、5萬元。對新獲評的五星級、四星級、三星級旅行社,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50萬元、30萬元、5萬元。對新獲評為全國“百強”、省內“十強”旅行社的,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50萬元、20萬元。對新建旅游廁所的,按照AAA級6萬元/座、AA級4萬元/座、A級2萬元/座的標準給予一次性獎補。
以上獎勵按照申報主體“不重復計獎,計獎從高”的原則由市財政核撥,涉及不同品牌獎勵的,補給差額部分獎勵。(責任單位:市文廣新旅局,市財政局)
(四)建立人才智庫。引進一批會策劃、懂經營、善營銷的領軍型、高層次旅游人才。加強創意策劃、市場營銷、旅游管理等人才培養力度。支持重點文旅企業設立領軍人才工作室,培養一批優秀文旅企業領頭人。加強宜春學院、宜春職業技術學院與文旅企業共建產教學培養培訓聯動機制。各地要培養一批優秀導游、景區講解員。定期舉辦全市旅游行業技能大賽,選拔優秀人才參加全省金牌導游、金牌講解員評比活動。人社部門要將旅游人才培育列入培訓計劃,加強對鄉村旅游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的業務培訓。(責任單位:市教體局,市人社局,市文廣新旅局,宜春學院,宜春職業技術學院)
(五)強化監督考核。發揮監督考核在推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中的“風向標”和“指揮棒”作用,市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牽頭加強督查指導,對本實施意見明確的重點任務,定期督查并報送市政府督查室。全市每年召開一次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大會,表彰先進、鞭策后進,對工作落實不力、項目推進滯后的,將追責問責。(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宜陽新區管委會、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管委會)
附件: